在西湖波光与老城绿荫交映之处顺升网,一家名为“惠州曾主任”的公益“图书馆”悄然开放。创办人曾振业是一位拥有分享型人格的客家青年,他以通俗易懂、朗朗上口的IP“惠州曾主任”为名,打造了这个集阅读、文化体验于一体的公益空间。这里可读诗书,可品香茗,更可感受岁月静好,正成为城市中难得的精神栖息地。
精选三千多册书籍营造文化空间
下午四时的阳光透过玻璃窗,轻柔地洒满“图书馆”。读者们静静翻阅书籍,偶尔啜一口免费提供的咖啡或茶。馆内书本、装饰物摆放别具意趣,墙上挂画氛围十足,营造出一方远离喧嚣的文化净土。
▲惠州西湖长寿路边,一家集阅读、文化体验于一体的公益“图书馆”悄然开放。
“快节奏的生活让人们难以静下心来,我希望通过这个空间,让人们在城市中能够慢下来。”80后“图书馆”主理人曾振业说道。
馆内3000多册藏书涵盖历史、旅游、教育、哲学、文学等领域,还包括书法、建筑、种植等专业书籍。这些藏书都是他从各地书店精心挑选而来,大部分他都亲自阅读并认可其价值。作为一个深度旅游爱好者,他随手拿起《盐镇》一书介绍:“四川自贡盐镇妇女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我,让我看到了女性的坚韧力量,我还特意带着家人去盐镇拜访了书中的这位老奶奶。”
▲80后“图书馆”主理人曾振业精选了三千多册书籍进行分享。
馆内面积130多平方米,门前还有一个约60平方米的小院。曾振业要将其打造成“耕读传家”的体验空间:“让孩子们亲身体验种植,大人们静心阅读,这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。”
不管是馆内布局,还是物品配置,这里处处体现着用心:虽然不懂咖啡冲泡,曾振业却专门购置了咖啡机和各式各样的杯子,还有亲手熬制的果酱,所有茶饮都免费提供给读者。
顺升网
▲曾振业用心准备咖啡、茶饮等,免费提供给读者。
传播国学经典 弘扬传统文化
除了丰富的藏书,馆内还融入了洞箫、太极剑、茶具、香道等传统文化元素,让读者在阅读之余感受国学魅力。
开放两个月来,这里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。有的循着“曾主任”在网络上的分享足迹而来,有的则是偶然路过被吸引。每个走进来的人,都有共同的惊喜和疑惑:“这么有格调的阅读空间,竟然是纯公益的?”
▲曾振业(左)与读者分享读书故事。
为了让大家在这里安心享受阅读乐趣,曾振业只能为自己找个“合理”解释:“通过办馆聚集人气,将来可以通过网络直播等方式补贴运营。”但实际上,传播国学经典和传统文化,才是他办馆的初心。
作为惠阳区新圩镇人,曾振业自幼受当地客家围龙屋文化等熏陶,父母也十分重视家风传承。五六年前,他就萌生了创办传统文化主题公益图书馆的想法。“既然选择了这条路,就不能半途而废。”近两年,他潜心研习琴棋书画,为办馆做准备。经过一年多寻觅,最终在惠州西湖长寿路边找到理想场所,将老家的茶室风格“搬”了进来。他还计划租下二楼,拓展公益艺术陈列、传统文化体验和艺术交流空间,打造更综合的公益文化平台。
“文化磁场”吸引市民
公益接力星火相传
“在闹市中能有这样一处静心阅读的场所,非常难得。”附近居民罗伟东是这里的常客,偶然发现这间图书馆后,就被丰富的藏书、用心的布置和独特的文化“磁场”深深吸引。现在他几乎每天都要来这里,一待就是整个下午。“平均一两天就能看完一本书,我打算把这里的书都看完。”
▲营造文化空间,让人们“慢下来”。
图书馆人气渐长,“点燃”了这场公益接力。有不少人主动提出捐书,更有大学生和附近居民志愿前来,协助整理书籍、延长开放时间。
最让曾振业欣慰的是,有人因为他的分享而开始学习香道或种植。“这是一个契机,把志同道合的人聚集起来,每个人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。”
虽然开馆开支不小,但曾振业坚持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做公益。“即使以后有了知名度,还是会通过直播等方式分享传统文化。”
曾振业怀揣一个更大的愿望:“希望以‘星星之火’推动社区图书馆在各地复制,这不仅是一种公益模式的推广,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接力。”
来源:惠民通APP
文字:惠报全媒体记者陈春惠 通讯员张丽娴
图片、视频:惠报全媒体记者陈春惠
责编:李霞 二审:朱瑞婷 三审:涂武刚 顺升网
驰盈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